close
   

坊間有雜誌以「淘寶登台」為題,描繪大陸規模龐大的淘寶網「來勢」洶洶,文中甚至指稱台灣所有電子商務網站都將難以為繼。也有立法委員質詢官員,淘寶網在台灣已發生巨額交易,政府卻缺乏記錄與管理,相關稅收也全數怠收。我們究竟應該如何看待?

其實「淘寶登台」極可能無關緊要,淘寶網來台合法設立公司,開設網站,如果它的業務和在大陸一樣,它必須爭取賣家刊登物件,爭取買家瀏覽頁面,創造足夠的流量,也建立起一定程度的安全與信賴。在這個過程裡,它必須提供對消費者有利的某種「價值」,投資資源並雇用本地人才,成功獲利也要依法繳稅,大部分都對台灣有利。

真正發生立即影響的,是「台登淘寶」(台灣人跑到淘寶網),是數以十萬計或百萬計的台灣老百姓,跨越「國境」去淘寶網找東西、買東西。本來這也不是壞事,身為「開放社會」的一員,其中一項好處就是我們可以透過網路,跑到美國的ebay或亞馬遜去買東西,跑到日本的雅虎拍賣或樂天市場去買東西,甚至跑到韓國的G-Market或韓國ebay去買東西,如果你的語言能力無法料理上述網站,台灣還有各種「代購服務」幫你解決問題。

可見台灣消費者跨海淘寶,不過是「世界是平的」的另一個全球化例子;淘寶網號稱有8億物件,其中不乏價格極其低廉的「中國產品」,消費者尋找更多選擇性和更便宜的東西,當然也是一種切身的利益。

但事實似乎不只如此。台灣消費者自由在淘寶網站上找到「便宜」,大陸消費者卻沒有自由在台灣的網站上找到另外的「價值」(譬如說,更安全的奶粉或其他更好品質的產品),因為台灣大部分網站在大陸是上不了的,它們是被某種理由「遮蔽」了。這是一種不對等的貿易關係,如果我們這樣對待美國的網站,301條款的報復早就落到我們頭上。

如果再注意台灣網友上淘寶網的行為,會發現目前的「主力」並非一般消費者,而是進貨轉賣的批發商。這些購買者從淘寶網進了貨,再經由小店、攤販或網路拍賣轉手賣出去,過去這樣的商販的「貨源」,或者來自於境內的中盤或大盤,或者來自於貿易商或代理商,現在「中間人」消失了,這是貿易型態的巨大改變。

可以想見,台灣民間中小企業的生產者,本來在國際競爭的壓力下已經生存不易,過去由於「貿易」本身的難度與「摩擦力」,或許還有一點本地的小生意,這下子讓大陸低價產品排闥直入,未來這些邊緣產業的「台灣黑狗兄」,生存機會可能加倍渺茫。當然,社會上其他有識之士也指出,這樣不經任何有效管理就直接進入國境的商品,在商品安全、檢疫把關、產品標示以及關稅稽徵方面,毫無準備與安排,對於台灣社會整體絕對不是好消息。

網路產業太新太快,政府部門對這些新事物顯然露出了解的破綻,策略上和管理上都有「落伍」之嫌,「台登淘寶」一案就透露這樣的警訊。網路上的國際相通,本來可以對台灣有利,可以造就新就業與新產業,也可以加惠包括中小企業在內的諸多傳統產業。淘寶個案的啟示在於,面對網路世界的邊界融解與價值流動,台灣產官學都應該用功一些,把握這些變局,使它的發展對台灣有利,而不是反應遲鈍,喪失了生機與先機。

文章引用自http://news.cnyes.com/Content/20130502/KH7T8449Q18J7.shtml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vysu01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